乡愁已赋田园间——《解放军报》记新郑泰山村
时间:2020-09-25 08:48
附报道全文:
“这是一个小山村吗?”
徜徉在泰山村的千亩果园,记者不禁被满眼的葱郁叠翠所迷惑,若不是溢满鼻腔的果香和空气中青草与泥土气息的提醒,一定认为自己是在某个高档别墅区。
泰山村,又名太山村,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西部。10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荒芜的小山村。“冬春光秃秃,刮风满脸土。夏秋长荆棘,有雨满身泥。”在群众中流传的这句顺口溜,道出了村民的窘境。
如今,这里的变化让人惊叹。宽广整洁的村道蜿蜒而去,独具特色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之中,流连忘返的游客充满闲情逸致……俨然一幅恬静润雅的乡村画卷,让人心生爱怜。
“如果当初走了经济发展、生态补课的老路,那么后人是要吃苦头的!”泰山村党总支书记乔宗旺,年轻时曾亲眼目睹一些地方为发展经济,结果把环境搞坏了。“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是走不远的。”聊起这几年的发展,他颇为感慨。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几年前,回到村里担任支书的乔宗旺总是用这句诗为村民描绘未来图景。为此,他们提出“林业立村、生态富村、旅游活村、工业兴村”的发展思路,力求把小山村打造成田园生态型宜居之地。
愿景达成,关键在干。他们遇到一个难题:村里那么多大石坑咋办?
说起这些大石坑,很多村民都刻骨铭心:由于土地贫瘠,大部分村民便“靠山吃山”,就地采石变卖维持生计。久之,村里出现了很多石坑,不但破坏了地表生态,而且每到夏季雨水排不出去,石坑便成了臭水坑。
“若是变坑为塘呢?”乔宗旺的设想是,把石坑就地改造成水塘,一方面可以蓄集雨水灌溉农田,另一方面还能修复生态、改善环境。为此,他们投入300多万元把大石坑改造成了3个万方蓄水池。如今,这里碧波荡漾、杨柳依依,成了村民闲暇之余的水上乐园。
天蓝风轻,鸟鸣山间。记者站在泰山村高处远眺,一片“绿海”映入眼帘。为实现“人在荫中行”的设想,泰山村先后恢复山体200多亩,培育生态林绿化荒山荒沟4000余亩。这片“绿海”,就是大自然对泰山人辛劳付出的回馈。
“空气清新,环境静谧,自然景观赏心悦目,泰山村已成为龙湖镇有名的‘氧吧’。”作为驻村干部,龙湖镇纪委书记高建磊见证了这里的变化。他介绍,现在的泰山村以农林生态文化景观为基础,发展培训、旅游、养老三大龙头产业和与之配套的20多个微型产业,为村民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,目前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3亿元。
经济发展了,环境变美了,而泰山人并没有止步于此。他们说,物质富有、精神垮掉的发展是畸形的,行为美、心灵美才是美丽乡村的内核。
今年72岁的乔全央没想到,他和老伴如今腿脚不方便,却免费住进了村里干净卫生的养老中心。在泰山村,享受如此待遇的老人还不只他们夫妇俩。
“良心比天大,家以孝为先。”这条10字村训,村民们耳熟能详。乔宗旺告诉记者,养老中心早已是每个村民组的“标配”,除此之外,他们每年都会组织“为公婆晒被子”活动,重阳节还会为村里老人过集体生日,目的是以孝悌传统培育和谐家庭,用德行文化润养百姓心灵。
说话间,一行人到了村头。远处,不时有飞鸟掠过蓝空,新铺的公路如玉带环绕山间,阳光照射下的红花绿果格外耀眼……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田园诗画,让人不禁回味乡愁、忆起童年。
家富、村美、民乐、人和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预示着,村民的日子一定会更红火!
配图:曾经的大石坑,如今已成为村民的水上乐园。胡其宝摄